《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帶你預見未來, 細數十種眾所矚目的發展中新興科技,例如上太空要如何變便宜、我們要如何利用太空資源、醫學會不會走到為個人量身訂製的境界、3D列印有沒有可能解決器官移植的問題,我們能不能為大腦編寫程式,讓自己更聰明?
作者用逗趣的漫畫與幽默的解析,說明這些科技目前進行到哪裡,它們繞了哪些冤枉路、走了哪些死胡同,怎樣會把這世界搞得一塌糊塗,怎樣才可能讓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新科技不只是[慢慢累積越來越厲害的事物]而已。雷射和電腦等科技大幅度的飛躍突破,往往有賴於不同領域中彼此不相干的研究與發展。就算有了這些重大發現,特定的科技會不會找到市場也沒人說得準。

1.太空旅行真的可以更便宜嗎?
征服最後疆界的代價,實在貴死了
把1磅,約0.45公斤的東西送上去太空,大約要花費1萬美元。換言之,送一個起司漢堡上去,差不多要花2千5百美元。
想瞭解為什麼目前把東西送上太空這麼貴,就要先搞清楚火箭構造的重量,燃料占80%、火箭本身16%、貨物4%,而我們想要大幅降低成本,使太空旅行更便宜,只有這兩種方法:
- 回收發射載具 : 如果載具不要用一次即丟,就可以省錢。
- 推進劑少用一點 : 這種情況下會一直拖著巨大的油箱,所需的燃料量遠大於第一種,也較難達成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方法一 : 建造可以重複使用的火箭
短期內,可重複使用的火箭是廉價太空旅行的最佳選擇。雖然沒有解決火箭只能裝4%貨物的問題,但可望使成本大幅下降。
不過這個方法有幾個困難之處
- 為了著陸階段,太空船上必須攜帶而外的助推劑,但這樣會降低效率。
- 美國太空梭當初設計成可以重複使用的發射載具,但到頭來竟然比一般火箭更加花錢,因為整修費用太貴了。
即便目前有新推出可以重複使用的火箭,但也只是意謂著可以小幅降價。
方法二 : 用太空飛機運送火箭
如果想把衛星送入軌道,困難之處不在於要飛很高,而是要飛很快。
火箭是靠蠻力上太空的,把需要的東西通通放在一根大管子裡,然後靠著爆炸一路飛上天。飛機則是從空氣中取得氧化劑,而不是一路帶著氧化劑,這樣或許可以提高效率,但是會讓已經很複雜的機器變得更複雜,也更昂貴,更要克服極端的天氣狀態。
雖然火箭有很多缺點,但它的優點就是很簡單。
老式火箭不管在低速、高速、濃厚大氣、稀薄大氣、沒有大氣的情況下,都能勝任。
方法三 : 很大、很大、很大的巨無霸超其太空槍砲
有一種方法可以節省火箭燃料,那就是什麼燃料都不用。
如果不要一路控制燃燒、慢吞吞的上太空,而是從地面砰的一聲發射上去?
使用太空槍砲並非太空探險的良策。但是如果把太空槍砲與繞行軌道的太空工廠結合,或許有看頭,可以把各式各樣的原料送上去,如:金屬、塑膠、燃料、水、牛肉乾等等。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人們對太空時代未來的期望,全因火箭發射的經濟現實而幻滅了,如果我們仍然夢想太空時代,就需要大幅降低成本。
廉價的發射也會促進衛星系統的大幅改善,有更棒的通訊方式,更準確的GPS系統。

2.小行星採礦
盡情搜刮太陽系的廢物堆
有些小行星完全由金屬組成,例如:天然不鏽鋼、鎳、鐵等等。
這類金屬是非常好的太空建築材料,因為不同於石質材料,可以彎折、延展不斷裂。
從太空採礦,在地球賺錢
如果成功建立小行星採礦基地,就可以用低成本,把精煉過的小行星礦產運回地球。
但小行星上大部分的東西,在太空以外並不是那麼珍貴,雖然小行星上有很多金屬,但開採起來會不會比在地球上發明同樣昂貴的開採方法更便宜,並不完全明確。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未來的小行星採礦者有很多問題要面對,以下則簡單討論其中幾個大問題。
能源問題
無論是前往小行星或讓殖民地有電可用,都會需要能源,但以目前的科技來看,最佳選擇大概是”太陽能電池板”或”核反應器”。
而太陽能面板最大的缺點是,產生的能源以面板的大小來說,並不算多。
核反應器很棒,因以大小來說,產生的能源量非常大,但發射核動力船到太空,過程中可能會很危險的晃來晃去,也無法控制,假設後來它在大氣中四分五裂,核反應器殘骸將散落在地球各地。
輻射問題
在地球上,我們受到厚厚一層空氣的保護。地球還有磁層,會使從太陽飛來的大量危險粒子偏離地球。
但一離開地球,就會受到輻射的衝擊。
登陸問題
小行星非常有可能會旋轉,如果小行星夠大,你可以先試著找出它的軸心,然後在那邊登入,但這需要非常高超的技巧。
而接下來的問題是,該如何安全著陸?
小行星上幾乎沒有重力,如果試圖降落,很可能就被彈出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科學家想了幾招,比如鑽孔、發射魚叉、鉤子勾住。但困難之處在於沒有一招在每個情況下都能運用自如。
值得關注的議題
眼下有一項主要議題,總有一天,這些小行星會需要受到監管。
當有這麼龐大的資源庫在太空朴來飄去,將來一但技術成熟,擄獲這些小行星及提煉他們的資源會變得更容易,珍貴的資源總是會導致非法活動,因此也會需要太空警長與太空法醫。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假如有了太空中這些隨處可用的材料,並且搞清楚如何在太空中製造產品,那太空旅行的成本就會大幅下降。
龐大的太空殖民地成為可行方案。一但我們上了太空,小行星採礦還有助於我們四處旅行。搜刮自小行星的水和碳可以變成火箭燃料,這也代表我們可以利用搜刮自太空的資源,來把這些資源送回地球,或是深入太空更遠處探險。

3.核融合能源
太陽的能源就是這麼來的,但能用來烤麵包嗎?
核融合是人類能源需求的終極解決方案。
它是潔淨能源,可以用普通元素充當燃料,沒有任何災難性熔毀的風險。
那為什麼我們在地球上不能效法太陽,而只能在實驗室做核融合實驗?
因為太陽中心有極高的重力壓,氫原子不斷的高速互相撞來撞去,而地球上不存在這些條件。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磁化內襯慣性核融合
把冷卻的圓柱體裝滿核融合燃料,透過圓柱體的某一側,用威力強大的雷射引爆核融合燃料,使燃料迅速到達高溫,在燃料爆炸穿透圓柱體之前,利用大到不可思議的電容器組產生極大的放電,產生磁場使圓柱體瓦解。
簡單的說:使圓柱體爆炸,炸得粉碎。
利用這個方法的初步實驗已經在進行中,但啟動反應所輸入的能量,對比所獲得的能量還差得遠,如果一切順利,有望在十年內完成這項實驗。
國際熱核融合實驗反應爐
想像有一個樣子很像甜甜圈的超級大管子,管子裡頭裝滿電漿。利用磁場侷限電漿,使電漿在管子間流動。
目前的成本估計超過150億美元,雖然非常昂貴,但卻是短期內公認最有希望的實用型核融合反應器,目前最大的運轉裝置,已達到60~70%的轉換效益。
值得關注的議題
核『融合』反應爐和核『分裂』反應爐完全不一樣,核分裂才是大家說的核能,而核融合反應只產生氫氣與中子,沒有溫室氣起,沒有長生命期的放射性廢料。
那有沒有熔毀的風險呢?簡單一句話:沒有
維持核融合反應是很大的挑戰,萬一反應器失控,核融合反應就會停止,像是風中蠟燭被吹熄那樣。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核融合能源基本上是取之不盡的燃料來源。而且,核融合不會產生溫室氣體,不會有長生命期的放射性廢料,也沒有熔毀的可能下。
假如可以有經濟效益,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提供廉價的能源。
環境效益也會很可觀。產生的污染很少,且其中沒有碳,取得能源的過程中不會造成氣候的變遷,最有可能得核融合燃料是氫,宇宙中最豐富的物質,取得燃料所造成的環境衝擊應該相當小。

4.可程式物質
如果你所有東西都可以變成你的任何東西,那會怎麼樣?
你的電腦有能力做無限多的事情。因為你的電腦已經是「可程式物質」,可執行任何程式、顯示任何圖片、發出任何聲音,連接設備等。
而這些程式、聲音、影像等等,並非永久崁入電腦中。
世界各地的科學家、工程師、藝術家正試圖實現類似的夢想。設計程式物質,使物質可因應周圍環境而改變,想要把機器人內建在一切事物中,變成幾乎任何形狀的物質,像變形金剛這樣。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可程式物質的意思就是把資訊給予有形的物體,也可能是崁入資料結構中「智慧」,藉由物體的形狀與材質來表現。這使得可程式物質的領域變得相當多樣化。

摺紙機器人
傳統摺紙之所以好玩,部分是因為你可以利用簡單的規則變出複雜的結構。換句話說透過紙來程式化。
目前大部分的摺紙機器人的設計都很簡單,其中很多只能有一種設定。因為如果以真正含有致動器核和電子零件的材料都比紙厚多了,所以能做出的模式,複雜程度會受到相當的限制。
可重構房屋
不太像是房屋,而是很大的金屬網架,隔間可因為你的行為及軟體改變而變身,房屋因應個人的需求,自動調整本身的格局,或調節本身的顏色、聲音、溫度,這是我們可以著手去做的事情。
機器人合體
如果你的屋子可自行布置重組,那你的其他東西為什麼不行?
因此衍伸出「家具機器人」,使房間裡的東西可以重新組合,基本上是小立方體,具有圓角可以旋轉及互相對接,可以組裝成複雜得大型組合體。
這些模組化群體機器人同時也往「普遍通用可能是物質」邁進了一步。其中一個方法是使群體機器人變得更有自主性。
值得關注的議題
假如你家有可程式物質,可能要提防遭到駭客攻擊。因為比起控制軟體駭入,控制硬體駭入可能會容易一點。
即使沒有駭客,可程式物質偏偏在不該故障的時候故障呢?這也會是一個問題。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有了可程式的物質,人們就能製造更符合本身品味的事物。我們會在人們帶回家使用的產品身上,看到更多的客製化、更多的個人品味。
假如可程式物質有辦法做得夠小,就能埋進理想的體內醫療介入,設法找到適當的位置採取行動,或將藥物帶到適當的位置。

5.用機器人蓋房子
金屬僕人,給我蓋一間房子
機器人有能力執行某些任務,包括放置重物的危險工作,以及混泥土表面處理的簡單工作。雖然聽起來很令人振奮,但研究分析顯示,施工的工時並未大幅減少。而事實證明,製造會施工的機器人並不難,製造施工能力比人工強的機器人比較難。
建築業的展望
儘管我們一直渴望想找到更好的建築施工方式,但是我們目前建造房屋的方式竟然和一百年前差別不大。
為什麼房屋不能比照辦理?
問題在於:房屋很大又很複雜,大多數人想要居住的那種房屋,是用許多不同的材料組成的,需要照一定的順序才能組裝起來,房屋都需要蓋在具有獨特條件的特定地點,建築施工並不是可以輕易自動化的過程,他需要思考且能與現實互動的機器。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機器化建築工人
電腦在工業界已經搶走許多就業機會。但為何電腦尚未取代鋪磚工人?
因為鋪磚塊並不是塗上砂漿,把磚塊放在定位上就好了。鋪磚看起來很簡單,其實需要不少微妙的判斷力。
巨型3D列印機
為什麼不乾脆印整棟房屋?
因為很難,你必須使用適合3D列印過程的混泥土,印出來的時候必須是軟的,但仍然夠硬,但即使解決了這一道難題。
法律障礙可能比技術障礙還大。
蓋房子時,政府會派人來檢驗十幾次,分別在不同的階段:打地基、鋪牆、裝管路。要是你能在一天內蓋好一棟房子,這些檢驗該怎麼進行?
總不能一直停工,直到政府檢驗通過為止。
不過3D列印機可以製作對傳統方式來說很難或很貴的複雜結構。這可能意味著更便宜、施工品質更好的房屋、更漂亮的設計元素。
這些微調材料的能力3D列印辦得到,但其他方式則很難進行或不可能辦到。
群體機器人
有如一大群昆蟲,能建照遠大於本身的結構,輪廓工藝的軌架系統有限制,房屋不能高於軌架的高度,群體機器人則可不斷爬行或非高,建造遠遠大於群體裡小機器人的建築結構。
群體模式的一大優點是:個別的機器人相對來說是消耗品,大量的小型機器人也許比人類或大型施工機器還管用。
也說不定在未來,某種飛行及地面兩用機器人會出現在你家院子,留給你一座漂亮的涼亭。
值得關注的議題
機器人建造的住宅說不定會更安全,因為在建造的過程中,可以裝感應器定期測量,確保不會出差錯。但可能有一大群人會失業。
機器人加深不平等
「機器人崛起」真正的危機,並不在於它們為會搶走我們所有人的飯碗,而是他們會導致越來越嚴重的不平等。
如果建築工作職位真的沒了,我們應該要考慮的是:後來的工作機會,例如製造機器人其實說不定更好,因為建築施工並不是安全的工作。
浪費也是另一個潛在危機,我們為什麼不通通住在150坪的大房子裡?一大部分的原因是因為大房子實在太貴了,如果成本少了一個0,人們可能會開始居住在大很多,且能源消耗很多的房屋中。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在難民危機中,有一個很簡單且實際的問題:如何安置難民並為他們提供衛生設備?
即使現在3D列印並不完美,假使輪廓工藝技術可以快速又便宜的建造帶有基本管路系統的房屋,那將可挽救許多生命,同時改善這些苦難人民的日常生活。
但想像一下,擅自占欲他人土地興建住宅的人突然有了間自己的漂亮住宅,說不定原來的實際擁有者,現在反而對人家的房產更感興趣,ㄧ如往常,科技帶來機會,卻沒有帶來倫理道德。
雖說如此,假如機器人施工法能大幅降低住宅成本,也許有助於開發中國家更快速崛起,普通老百姓可以擁有更漂亮的房屋,富有想像力的建築師或許能解脫束縛,不再受目前可用材料的諸多限制。

6.擴增實境
操作現實的另一種方式
擴增實境(AR)的最重要概念正是:你可以把虛擬的元素疊加在真實的世界上面。有點像是為宇宙添加一點神奇魔法。
把虛擬物體與資訊單獨加到你的視覺裡,進行各式各樣的應用。在你希望仍能與現實互動,但同時也能獲的更多資訊的情況下,如果充分應用AR,我們能獲得更便宜、更棒的服務。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我們會希望未來的AR擁有一項特點:裝置微型化。
感應器與電腦系統變得越來越便宜、速率越快、體積越小,為許多的實驗計畫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急救好工具
未來透過AR系統,工人可以利用它來看城市基礎設施的「X光透視圖」,比方說俯視街道,即可看見地底下的電力與管道系統,不僅可以用於維修,也可以用於救災。
值得關注的議題
人人都配備了一系列活躍的感應器,且不斷的與中央伺服器交流,這樣可呢會導致某些隱私問題。
厲害的AR機器不只是追蹤及儲存視覺數據而已,而是會掃描一切事務,很多現代商務都仰賴能擁有大量數據的公司,也就是為什麼Amazon和Google可以搶先一步跟你說你想要什麼。
真實與虛幻難分
誰能控制什麼東西投影在什麼地方?
假設你擁有一家商店,在廣受歡迎的擴增實境系統中,有人在你的牆上新增了「這家店的老闆是笨蛋」的塗鴉,你有權把塗鴉從過增實境中刪除嗎?畢竟它並沒有真的碰到你所擁有的任何東西。
最後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再也搞不清楚什麼是人為、什麼是真實?目前的電影正是真實影像與電腦生成影像的混合體,且往往合成效果非常好,以至於我們看不出哪些是真象,哪些是假象。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最普遍的想法就是:AR將徹底改變娛樂方式。把神奇的魔法帶進實境,為藝術家呈現全新畫布。
另一種心動的可能性是,AR用來改善教育。
AR科技容許人們與概念性實體互動,這點可能對題材很難想像的領域特別有幫助。三維的物理學觀念往往難倒學生,但假如他們可以擺弄、看見,甚至觸摸這些觀念,或許會學得更快。
工人培訓也許會更快,且工作時可以避免更多危險。可以想見,AR機器甚至可能讓專家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舉例來說,危險結構的細微改變很容易錯過,AR頭盔或許能提醒工人留意。
醫學潛力無窮
解剖應用程式可能是醫學系學生最有用的工具,也可以用來虛擬隆乳手術。可以透過自己的身形來預見術後的傲人程度與乳溝深淺等指標來調整。如果你需要做整形手術,你和醫生有共同的想像,可能會省掉很多麻煩。

7.合成生物學
造個怪物來煉藥吧!
我們一直在改造生物,包括我們吃的食物基因。
人類開始操控周遭生物的培育,使用那些生物具有更我們喜愛的特質,減少我們討厭的特質。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對抗棘手的瘧疾
人類已經成功消滅或控制了幾種疾病,然而其他疾病卻十分頑強,例如瘧疾。雖比起二十年前,這其實是很大的改善,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讓豬長出人類器官
豬特別適合用來提供人類器官,因為他們的器官大小與我們相仿,藉由改變豬的遺傳基因,我們應該有能力使諸得分子層與人類器官極為相似。但我們也可能因為豬而意外染上全新的疾病。
生產綠色燃料
利用熱分解水,等到需要能量時,再讓分解出來的東西重新結合,從而製造出廉價、潔淨的燃料電池。
類似的生物燃料具有極大的潛力,可減少我們對石油類產品的依賴,但到目前為止,成本一直是嚴重的問題。
值得關注的議題
最終,合成生物學應該會賜予人類訂製生物的能力。有一些疾病已經消聲匿跡,我們不需要再接種預防他們的疫苗,但隨著合成生物學技術越來越便宜,或許也讓那些疾病的捲土重來成為小事一樁。
也可能經過改造,變得更致命、更迅速蔓延,也可以設計出一些疾病,讓所有已知療法都治不好。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在未來,我們可能會把合成生物帶到太空,假如你有可以製造產品及回收廢棄物的細菌,就能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合成細菌可以配合當地各種環境而特別設計,以製造你需要的任何資源,而且由於那些細菌能夠自我複製,你只要帶一點去就可以了。

8.精準醫學
你的種種毛病都可以用統計學方法對症下藥了。
科學與醫療經驗的結合產生了現在醫學,而醫學與分子分析、資料科學、機器學習的結合,則可能會帶來新典範,這種模式可望稱為「精準醫學」。
在未來,你得到的診斷可能會取決於數以千計的生物標記,既快速又準確,療法也是為你量身定做的。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精準治療遺傳疾病
基因讀取技術突飛猛進,代表基因體測序的價格相對便宜,不過診斷出問題,不等於有辦法醫治。
且科學家擔心,我們試圖修復突變的同時,可能會弄亂基因體的其他部分。
癌症的應用
癌細胞這麼危險的原因在於:他們會閃避你的免疫系統,如果我們知道癌細胞有何種抗原,就可以瞄準他們,但相關研究還在早期的階段。
假如治療奏效,癌症便進入緩解期,但還是要持續監控,精準醫療提供了更好的方法來監控患者。
值得關注的議題
成本是主要問題,而且會一直是問題。除非設計研究出非常便宜的一般製藥法,否則產品的消費者如果很少,恐怕很難壓低成本。
而且還有隱私問題,為了使精準醫學有效且真正有用,你必須將你的基因和你的紀錄相結合,意思就是你這一生遇到的所有事情,無論是受傷、環境握因遺傳背景而遇到的事情。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中期來看,精準醫學科技將會很昂貴。長期來看,藉由在疾病惡化之前先檢測出來,立即選擇正確的治療方法,藉由治療遺傳疾病而不是減輕症狀,以較少的經前開發更多的產品,久而久之精準醫學可望壓低醫療成本。

9.生物列印
新肝臟列印就有,讓我們來乾杯吧!
名列器官移植名單,不一定代表你會即時得到肝臟,美國每年就有八千位等候器官的人死亡。
假如你很能撐,總算等到死者缺出器官,恐怕還是得一輩子服用昂貴的免疫制劑,因為器官不是你的,身體可能會視為異體,而免役制劑容許肝臟留下來,但這些藥也會讓你增加感染的風險。
科學來效力
事實證明,器官真的非常複雜,不是把一堆肝臟細胞噴在培養皿上就沒事了,器官有些部分是軟的,有些部分是硬的,有些具伸展性,有些則是剛體。
最複雜的部分,還有人體的血管與微血管,更難的是器官一定要很完美,萬一你的心臟停止跳動兩分鐘,可能就會死亡。
但好消息是這個問題似乎是可以解決的,科學家已經有所進展,而且電腦、3D列印機,以及我們對器官的知識都在進步,也越來越近實現3D列印目標。
可以量身打造
3D列印還有一件很酷的事情,就是你可以印製罕見的結構。比方說你想印製一顆球,球的內部有蜂網狀的結構,這用射出式模具是不可能做到的,但用3D列印卻相對容易。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目前來說,列印厚度約一毫米的細胞片,我們做得大致還不錯,但比那樣厚太多的就不行,因為我們列印的血管還不夠完美,但即使這樣,能夠培養人體細胞的薄片為何事件大事,還有一個原因,你可能需要更換身體的器官,很多其實都相當薄。
而較簡單的身體部位,如耳朵的肉質部分是軟骨,與矽膠的混合物,內部整合圈天線,以提供某種聽力形式。
值得關注的議題
人體器官能讓成千上萬人脫離等候器官名單,但後續可能會延伸出倫理方面的問題,如果你不用擔心自己的任何器官,你可能會開始從事更危險的行為,或許在遙遠的將來,這可能會是問題。
它將如何改變世界
在美國,平均來說,幾乎每小時都有人因為等不到可的器官而死亡。且在等待的同時,他們往往喪失工作能力。生物列印器官造福的不僅是患者,在工時損失與公共醫療方面,整個社會也會省很大。
有了3D生物列印,你所要等待的時間,跟新器官的生長時間一樣,而且不管你在哪裡、身體多健康,需要等待的時間可能都一樣長。
且生物列印用的是自己的細胞,因此不再會有器官排斥問題,植入新器官後,你還會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10.腦機介面
你需要它,因為即使經過四十億年的演化,你還是不記得把鑰匙放哪!
我們已經可以做到,雖然方式還很原始,但方法正在迅速改善中,腦機介面這個新興領域,奇妙地結合了極度複雜的科學以及頗為實際的人類需求。
目前進行到哪裡了?
讀取大腦
涉及了解一個人正在想什麼,或者那個人正在進行什麼動作,大腦會發出某些訊號,而我們感興趣的訊號類型主要有兩種。
電訊號
大腦裝滿了一種稱為神經元的細胞,這些神經元的端點會互相接觸,因此往往被認為是大腦裡的線路。神經元的主要溝通方式之一是利用電。
代謝訊號
意味著化學物質以某種方式轉變成有用的東西,由於代謝過程會導致化學變化,過程中會留下某種我們偵測得到的效應。
非侵入電磁式讀腦
典型的讀腦方法是利用腦波圖EEG。
優點是
不涉及任何手術或特別複雜的設備,如同電子偵測器,有很好的時間解析度,在想某個東西時,大腦會發出訊號,EEG會在幾分之一內偵測到訊號。
缺點是
「空間解析度」很差,雖然可以偵測到電訊號,但很難分辨電訊號究竟來自哪裡
升級大腦
有一種用來解決大腦問題的技術,稱為腦部深層刺激,典型的方法是利用手術將電極植入大腦,並連結到置於皮下的電池。
想像你動個小小的腦部植入手術,便可以提高你的專注程度。在與記憶相關的大腦區域進行深層刺激可以促進學習,但我們還不知道長期下來可能會造成什麼影響。
值得關注的議題
大腦並不簡單的機器,所以幫大腦升級並不是件簡單的事,且對於大腦運作方式的任何改造,都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後果。
讓人植入裝置,內建電腦能力也會產生嚴重的隱私問題,如果你的身上裝了醫療設備,它八成是以某種無線的方式與外界溝通,這會增加駭客攻擊你的風險。
它如何改變世界?
隨著腦機介面成為可靠的技術,它可能會應用在許多行業。理想的腦機介面可以讓你變得更聰明,更善於記憶、更專注,甚至更有創意。
短期內,腦機介面的用途多半是解決問題,而不是增強大腦,而腦機介面有種奇怪的特性,我們希望它能帶給個人好處,但是又擔心他對我們整個社會造成的影響。
在本書提到的所有科技中,完善的腦機介面大概是影響力最不可預期的設備。如果我們創造出來的核融合反應器或太空電梯,反應器還是會由人類操作,電梯還是會把人類送上軌道。
但假如你的大腦連上電腦,而且兩者能夠互相改造,你就不再是我們一直以來自認的人類了。

心得總結:
20年來由於網際網路的興起和普及,讓資訊科技產業的商務應用大爆發,資訊科技確實在各個層面改變了每個人的社交與生活模式,近期的雲端應用與AI的崛起更是受到國家、媒體和群眾的注目,投入大量資源並期待獲得數倍的回報。
然而相較於上述10項真正的「高科技」,網路技術與建基其上的商業創新真的只是「軟科技」,如同書名「拯救或毀滅世界的十種新創科技」,真正「硬科技」所具備的影響力,是有擁有拯救或毀滅世界的潛力。
作者也透過逗趣漫畫插圖與幽默解析,說明這些相關科技目前走到哪裡,他們繞過了哪些冤忘路、走過哪些死胡同,又有哪些議題是值得我們關注的,每項新科技又該如何改變世界,怎麼樣能讓明天變得更好?
若用一句話精簡總結,那我覺得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