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kedIn是目前全球最大規模的商務社群。無論是招募人才、轉換跑道、行銷、開發客戶,或是建立商務人脈等等,已是不可或缺的SNS平台,受到國際商務人士廣泛運用。這篇文章將會與大家分享,如何透過LinkedIn的操作,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
『社群召募』潮流來臨!
商務交流的第一步不再是交換名片,而是『用LinkedIn建立關係』!
為什麼你需要閱讀這篇文章?
????綜觀LinkedIn的最新現況與未來展望,理解商務SNS的重要性。
????了解LinkedIn的基本用法、簡介撰寫、交流方式,以及拓展人脈與發文的訣竅等。
????有助於業務與行銷塑造品牌形象,拓展人脈網、開發商機。
在不受限「地點」與「時間」的新工作時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價值,被且被看見。
商務專屬的社群網路
以往許多人都將LinkedIn當成轉換跑道用的工具,不過近年越來越多人除了為自己職涯增色之外,也秉持著「想獲得更多機會」等多種理由,開始接觸LinkedIn。
超越轉職的商業運用
期望自己的資歷能更漂亮的關鍵,不只有「轉職成功」,還包括「從長遠目光看待自己的職涯」這個觀念。
平常多留意與自己經驗相當的人,觀察其職涯發展也非常有益。
能確認自己在業界的層級,並察覺到必須強化的地方。當在LinkedIn遇到不錯的對象時,可透過檢視對方的職歷,思考並自我反省。有時甚至可能因自己的主動,而與對方取得直接的聯繫。
LinkedIn使用者比起重視私生活交情,更重視「獲得新的商務機會」。
發文可視化高,能夠提高追蹤率
LinkedIn具有「讓每一篇文章能充分展現份量感」的優勢,除了發文可以輸入3,000個字外,文章呈現的壽命也比較長。
LinkedIn具有相當獨特的演算法,能將資訊傳送給與自己個人檔案相近的人,並決定將文章顯示給恰當的人選,也因此成為最有機會遇見目標族群的社群。
真正有意義的文章,立刻能獲得正面評價
LinkedIn的使用者,大多很願意認真閱讀文章。
儘管文章很長,卻都十分樂意從頭看到尾,甚至進一步的提出精確的留言。正因如此,在LinkedIn「發表想法」的人,時常能獲得新機會及益處。
長文能吸引更多的點閱率
LinkedIn的演算法會給予字數較多的文章正面評價,因此字數較多且內容豐富的發文,自然能獲的較多的點閱與曝光次數。
由於LinkedIn的使用者即使是長文章也願意看到最後,很容易被系統認定為有用的文章,自然會有較多的回應或留言。
分享詳細個資的優點
運用LinkedIn的基本就在於個人檔案。詳細填寫個人檔案,能夠幫助他人理解自己從事的工作與能力,進而贏得信賴。
能夠輕易得知聯絡人的樣貌
LinkedIn的一大特徵就是共享的個人檔案,比其他SNS平台還要詳細。
撰寫動態
比起其他SNS,LinkedIn「只看不寫」的帳號特別多。
因此每次發布動態都會有許多人閱讀。
檢索資訊
LinkedIn可以透過畢業大學或現在任職的公司檢索他人。
- 在LinkedIn首頁檢索欄位輸入大學名稱。
- 點選符合的大學網頁。
- 大學頁面標籤會有「首頁」、「關於」、「動態」、「職缺」、「校友」。此處點選校友。
- 顯示該大學的學生與畢業生。
接下來可以進一步依照關鍵字檢索:
例如輸入「所在地點」、「目前公司」或「職稱」等關鍵字,就能從該大學校友中,找到符合關鍵字的人。
- 在LinkedIn首頁的檢索欄位輸入企業名稱。
- 點選符合的企業網頁。
- 頁面標籤會有「首頁」、「關於」、「動態」、「職缺」、「會員」。此處點選「會員」。
- 顯示該公司的員工。
善用主題標籤
LinkedIn每天都會收到許多即時更新的訊息,善用主題標籤有助於提升搜集資訊的效率。
打造吸睛的LinkedIn個人檔案
幫助他人了解自己的技能
填寫個人檔案時,必須幫助他人認識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LinkedIn可以藉由與他人『建立關係』或是『關注』擴大自己的人脈網,而個人檔案的內容,則是影響人脈網相當重要的因素之一。
申請建立關係能否被對方接受?
他人是否會想對自己提出建立關係的申請,或是關注?
個人檔案的內容,是在做這些決定時很重要的判斷。
個人檔案除了過去的實績之外,也可以試著描述未來的理想,或是自己所勾勒的願景。
標題欄位是VIP的位置
標題欄位,是造訪個人檔案頁面時,最先會看到的地方。
善加活用這個「VIP位置」,用清晰易懂的方式來介紹自己,有助於他人正確認識自己。
1.清楚表現出自己正在做的事
簡單扼要說明目前正在從事的工作,簡潔有力。
2.突顯自己的強項與實績
擁有哪些強項?過去有什麼實績?
⚫️是某個領域的專家?
⚫️有數字佐證的實績?
⚫️相較於他人較原創、獨特的部分?
3.標題欄位直接了當
若是充分表現自己又琅琅上口的標語,即可打造出充滿自我風格的標題欄位。
▪️目前公司、職位與地位
▪️表現出自我風格的標語
▪️過去經歷中最亮眼的部分
▪️自己能夠提供的服務內容
▪️特別重要的過去實績或業績
▪️現在努力的方向
▪️興趣與生活有關的項目
▪️自己的人生願景
▪️打算在LinkedIn傳遞出什麼樣的訊息
▪️想和什麼樣的人建立關係
▪️表現出「歡迎建立關係」拓展人脈的態度
設定多國語言的個人檔案
LinkedIn可以設定多國語言,如此一來,系統會按照瀏覽者設定的語言,自動轉換成適當的語言版本。
步驟1:個人檔案畫面➡️選擇右上角「使用其他語言建立檔案」。
步驟2:選擇要為個人檔案新增的語言。
步驟3:其他個人檔案項目,也可以從各自的「編輯」功能增加新的語言版本。
『精選』的設定
「精選」內容,只要挑出能提升自己形象與最具代表性的活動即可。
若能力所及,相較於純文字的文章,透過視覺的傳遞會更有效益。
何謂有效的SNS交流?
「發文」與「交流」的平衡
對他人的回應、交流,和「發文」是同等重要的,只顧著埋頭撰寫文章,較無法吸引他人目光,必須要增加與他人的互動,才能夠帶來單方面發文比較有建設性的效益。
越是願意主動參與交流的人,發文後所獲的回應就會越多。
給予他人確實的回應
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無妨,只要積極給予他人回應,這著找機會對話,並加強交流的總量,自然就能產出好的呈現。
「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品質」也得提升
能夠聯繫的對象越多,效果也就越大,網路內的價值也更高。
不過也不要盲目的追求數量,內容的品質也需要提升。
想吸引他人提出申請,個人檔案的內容很重要
人們都會先確認個人檔案後才提出,所以申請建立關係的數量,也會隨著個人檔案的內容而變動。
透過積極發文,拓展商務可能性
腳踏實地的發文,會有人為自己加油
LinkedIn重視持之以恆的發文,而LinkedIn中的文章內容相當豐富,並以商務資訊及個人工作觀點為主流,因此大多是積極有益的內容。
在LinkedIn上,光是閱讀他人文章,就能有相當大的收穫,但積極發文才能放大獲益的價值。
發文時應注意的8大重點
1.擁有自我的風格
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目標是什麼?和其他人之間有什麼差異?有什麼樣的人生故事跟願景?具有「自我風格」的要素為核心,是相當重要的。
2.具體的內容
分享本身的經驗與具體的想法。獨特的成功經驗或失敗經驗,對其他人來說,會是寶貴的教訓。盡可能的具體說出「自己的故事」吧!
3.平等的態度
發表意見時,須避免太過獨斷且極端。秉持平等且客觀的態度,才能夠貨的更多的信任。
4.引起他人共鳴
無論是多麼獨創的意見或內容,必須讓一定程度的人產生「共鳴」。
5.要有益處
若在某個領域擁有高度專業性時,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對門外漢說明這項專業,將會有莫大的價值。
6.採取有魅力的表達方式
文章會展現出人品,在撰寫時事著想像他人閱讀的樣貌和感受,能加深強調下筆。
7.必須淺顯易懂
發文以「淺顯易懂」為大原則,每一個段落要簡潔,文章結構要清晰。
8.良好的結構
每篇文章的主旨都應明確,例如:一次只談一個論點等。
要有自己的模式
能夠參考他人文章,持續思考如何比補自己的弱點。
打造出專屬於自己的文章模式,每次撰寫文章所需要的時間就會大幅縮短,當發布願景與經驗時,傳播出去的效果也會更好。
發文的重要關鍵
發文頻率
LinkedIn文章有一大特點,就是閱覽壽命比其他SNS還要長,發文後幾天甚至一週都還可以收到回應。
將每天文章的回應數最大化,『兩天一篇文章』的頻率是最恰當的,最多一天一篇。
文章長度
LinkedIn的演算法,會幫助具有一定份量的文章會的較多的回應,能夠仔細傳達對自己的想法。
外部連結與內部連結
LinkedIn即使貼了外部連結,在傳播的速度上也不太受影響,可以善用此部分,這點跟其他社群平台是不太一樣的的,過往會受到懲罰機制的影響。
LinkedIn 運用在求職、轉職,提升職場價值
詳實記載經驗
詳細記載過去的經驗,不要只列出正職工作,也要加上透過外包或副業等所獲得的經驗與技能。
即使自認為是微不足道的技能,只要多了這個技能關鍵字,就有可能大幅拓寬自身的職涯價值。
透過員工了解企業
檢視其他公司任職員工的個人檔案,就可以得知每個人的經歷、職稱與技能。比較自己與對方的經歷,就能夠明確找出未來應該努力的方向。
LinkedIn不應該被當成找到理想工作的速效型工具,應將他定位為「追求理想職涯」的長期平台。
以「以自身為起點」塑造品牌形象的重要性
成為讓人第一時間想起的存在
成功關鍵轉職、招募領域相同,首先必須將「個人」打造成品牌,建構出以信賴與互相理解為基礎的人脈網,並加以拓展。
# 心得總結
這本書看起來像是LinkedIn的工具書,但其實是本可以融入我們生活個的人品牌經營指南,希望大家可以透過這篇文章其中作者所分享的觀點,不再只是成為社會眾人中的一人,而是『迷人且獨一無二的個人』。
書中也分享了許多乾貨,市面上的書籍也較少有像這本一樣關於LinkedIn這麼深入淺出的分享,相信大家跟著文章中幾個要點操作,建立自己專屬的個人檔案,並延伸出自己的影響力,找出自己的職涯價值。
自己先前也沒有使用LinkedIn的習慣,直到看到了這本書之後,才發覺原來LinkedIn不再是像以前那樣,要找工作的時候才上來更新一下自己的經歷,而是可以長期分享職場相關的所見所聞,長期經營、交流的平台。
也歡迎大家加我的LinkedIn,互相交流成長。